饮食养生-五行与五色五脏时辰
大家都知道“五行”: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;同时知道五行相对应颜色的朋友也不少:
属金的颜色有白色、杏色和金色;
属水的颜色有黑色、蓝色;
属木的颜色有青色、绿色;
属火的颜色有红色、紫色;
属土的颜色有黄色、棕色。
当然,更多的朋友了解五行间的基本关系:
相生——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。
相克——金克木、木克土、土克水、水克火、火克金。
问题是,五行颜色与相生相克关系,如何运用到生活当中呢?在此告诉大家一个秘密,那就是颜色关乎男女,颜色关乎你我:
举例来说,假设你知道自己是金命。那么,通常而言,适合你自己的颜色当然以白色、杏色和金色为主。这样,你在选择衣服颜色、手包颜色、手机颜色、屋内墙的颜色、汽车颜色、办公桌颜色等都可以按照此原则进行选择。
除此之外,我们还可以利用五行相克原理进行化解某些煞气。比如,假设你知道自己是金命,办公室大门颜色却是红色,红色属火,而火克金。这样,你就可以选择属水的黑色、蓝色;因为水克火,而金又生水。既化解了煞气,同时又与你金命相生。
同理,下面特别举出利用五行颜色进行化解煞气的基本原理:
遇到金煞时,可用克金的火色,即红色,紫色,也可用泄金的水色,即黑色,蓝色。
遇到木煞时,可用克木的金色,即白色,杏色,也可用泄木的火色,即红色,紫色。
遇到水煞时,可用克水的土色,即黄色,棕色,也可用泄水的木色,即绿色,青色。
遇到火煞时,可用克火的水色,即蓝色,黑色,也可用泄火的土色,即黄色,棕色。
遇到土煞时,可用克土的木色,即青色,绿色,也可用泄土的金色,即白色,杏色。
最后,还想说,任何的屋宅风水和个人命理的调节,都是一个系统工程,上述仅仅是提供大家一个方便的方法。希望大家还要融会贯通、辨证地去看待祖国优秀的传统阴阳五行学说。
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
五行就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代表五种属性,是抽象概念,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。五是个普遍的数字,五指、五官、五脏、五味。。。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。
在中医里,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(肝心脾肺肾)的功能和关系,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(称为藏象),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。
木-生长、生法、柔和、条达舒畅
火-温热、升腾、明亮
土-生化、承载、受纳
金-清洁、清肃、收敛
水-寒凉、滋润、向下运行
五行 | 五脏 | 六腑 | 季节 | 情绪 | 五官 | 五味 | 形体 |
木 | 肝 | 胆 | 春 | 怒 | 目 | 酸 | 筋 |
火 | 心 | 小肠 | 夏 | 喜 | 舌 | 苦 | 脉 |
土 | 脾 | 胃 | 长夏 | 思 | 口 | 甘 | 肉 |
金 | 肺 | 大肠 | 秋 | 悲 | 鼻 | 辛 | 皮毛 |
水 | 肾 | 膀胱 | 冬 | 恐 | 耳 | 咸 | 骨 |
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,但过度则害。比如怒则伤肝。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。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,但味过于甘,又能呆胃滞脾。
五行蔬菜汤
五行蔬菜汤,对预防疾病、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有显著的效果。它由牛蒡、白萝卜、白萝卜叶、胡萝卜、香菇按一定比例配合煮成。青色的白萝卜叶养肝、红色的胡萝卜养心、白色的白萝卜养肺、黑色的香菇养肾、黄色的牛蒡养脾。常饮能“滋养五脏,强健身体”。
按我国传统食疗体系来说,“五行汤“的配比不无道理。祖国医学中早有“五行生克制化”的理论。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“肝木青色宜酸,心火赤色宜苦,脾土黄色宜甘,肺金白色宜辛,肾水黑色宜咸。内为五脏,外主五行,色配五方。”
五行、五色、五味的搭配可起到滋养五脏、理气消滞、调理阴阳、补肾益气、固本培元的功效,对三高、便秘、失眠、妇科疾病、白内障、老花眼、牛皮癣、各种炎症、心脑血管等多种慢性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。
从单个食品来说,“五行汤”的材料有防病抗癌的理论依据。
牛蒡:富含牛蒡甙、牛蒡酚、菊糖、棕榈酸等多种物质。蛋白质、钙和植物纤维的含量为根类食物之首。营养专家认为牛蒡是维护人体良好状态的温和草药,无毒副作用,被誉为“大自然的最佳清血剂”。我国中药大辞典记载,牛蒡有促进生长、抑制肿瘤和抗菌作用。
白萝卜:民间有“十月萝卜小人参”之说,白萝卜可谓是防治癌症的佳品。其中所含的多种酶,可以使致癌物亚硝胺分解。其中干扰素诱导剂活性非常强,具有抗病毒、抗癌功能。
白萝卜叶:又名萝卜杆、萝卜樱等,有消食、理气、和中的作用。可治脾胃不合、宿食不消等症。
胡萝卜:含丰富的胡萝卜素,有抗氧化、抑制自由基生长、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,其所含的甘露醇还可以治疗慢性腹泻。
香菇:黑色的干香菇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其中的核糖酸能增强人体抗病抗肿瘤的能力;日、美等国家科学家发现,香菇中所含的某种酶,能提高机体抑制癌瘤的能力,因此把香菇称为“抗癌新兵”。
五行汤做法:1/4根白萝卜,1/4丛白萝卜叶,1/2根胡萝卜,1/4根牛蒡,干香菇1—2枚,以上材料洗净切成大块,加入菜量3倍的水,以大火烧开,微火煮1—2小时,装入玻璃器皿,冷却后置冰箱保存。
五行的生克关系
实线表示相生;虚线表示相克
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、助长和资生的作用(为叙述方便,生者称为母,被生者称为子)。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。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。无生则发育无由,无制则亢而为害。两者都很重要,不要觉得相生就好,相克就不好。巨人症就是生长缺少克制的病例。
相生相克,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。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;没有克,就不能保持事物发展变化的平衡与协调。
五脏之间的关系
(1)五脏之间的相生:肝生心就是木生火,如肝藏血以济心;心生脾就是火生土,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;脾生肺就是土生金,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;肺生肾就是金生水,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;肾生肝就是水生木,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。
(2)五脏之间的相克:肺(金)的清肃下降,可抑制肝(木)阳的上亢,即金克木;肝(木)的条达,可以疏泻脾(土)的壅滞,即木克土;脾(土)的运化,可以防止肾(水)水的泛滥,即土克水;肾(水)阴的上济,可以制约心(火)阳亢烈,即水克火;心(火)的阳热,可以制约肺(金)的清肃太过,即火克金。
但必须指出,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,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,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,只是部分关系。
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
(1)母病及子:母脏先病,然后累及子脏。
(2)子病及母:子脏先病,然后累及母脏。这种情况下一般病情较重。
(3)相乘:即相克太过。可能是克者太旺,或者被克者太虚造成。这种情况下病情容易严重。
(4)相侮:即克制不足,反被其克。可能是被克者太旺,或者克者太虚造成。
五脏和季节的关系
木对应春季,火对应夏季,土对应长夏,金对应秋季,水对应冬季。在各个季节里,对应的脏负担较重,而所相生的脏得到补益。比如春季易流行肝病,因为春季木生火,肝的负担重。同时由于木生火(心),所以心情容易舒畅。
五脏强弱和性格的关系
在性格方面,五行生克若不平衡,火多无制,急躁而欠涵养。水多无制,聪颖而意志不坚,亦且好动。木多无制,刚愎自用。金多无制,精干而敏锐。土多无制,慈厚而好静。当然即使这样,通过后天的自我控制仍然可以达到性格平衡。
时辰的五行:
金行:申时`酉时``最旺`
木行:演时`卯时``最旺``
水行:子时``亥时``最旺`
火行:巳时`午时``最旺``
土行:丑时`辰时`未时`戌时`最旺```
【子时】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: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。(23时至01时)。
【丑时】鸡鸣,又名荒鸡: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。(01时至03时)。
【寅时】平旦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等: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(03时至05时)。
【卯时】日出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等:指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。(时间05时至07时)。
【辰时】食时,又名早食等:古人“朝食”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,(07时至09时)。
【巳时】隅中,又名日禺等: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。(09 时至11时)。
【午时】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等:(11时至13时)。
【未时】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等:太阳偏西为日跌。(13时至15时)。
【申时】哺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等:(15食至17时)。
【酉时】日入,又名日落、日沉、傍晚: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。(17是至19时)。
【戌时】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等:此时太阳已经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故称黄昏。(时间19时至21时)。
【亥时】人定,又名定昏等: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。人定也就是人静。(时间21时至23时)。
《黄帝内经》五行天象对应表
天 干 |
阳干 |
甲 |
丙 |
戊 |
庚 |
壬 |
阴干 |
乙 |
丁 |
己 |
辛 |
癸 |
|
天干化合 |
丁壬 合化木 |
戊癸 合化火 |
甲己 合化土 |
乙庚 合化金 |
丙辛 合化水 |
|
地 支 |
阳支 |
寅 |
午 |
辰戌 |
申 |
子 |
阴支 |
卯 |
巳 |
丑未 |
酉 |
亥 |
|
地支三会 |
寅卯辰 |
巳午未 |
|
申酉戌 |
亥子丑 |
|
地支化合 |
亥卯未 三合化木局 |
寅午戌 三合化火局 |
|
巳酉丑 三合化金局 |
申子辰 三合化水局 |
|
八卦 |
震巽 |
离 |
艮坤 |
干兑 |
坎 |
|
五力 |
动 |
斥 |
衡 |
静 |
引 |
|
星 |
岁星 |
荧惑星 |
镇星 |
太白星 |
辰星 |
|
数 |
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故曰其数八 |
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故曰其数七 |
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故曰其数十 |
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故曰其数九 |
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故曰其数六 |
|
气 |
柔 端 |
息 高 |
充 平 |
成 洁 |
坚 明 |
|
性 |
暄 随 |
暑 速 |
静兼 顺 |
凉 刚 |
凛 下 |
|
用 |
动 曲直 |
躁 燔灼 |
化 高下 |
固 散落 |
藏 沃衍 |
|
五化 |
荣 生荣 |
茂 蕃茂 |
盈 丰满 |
敛 坚敛 |
肃 凝坚 |
|
化 |
宣平 |
均衡 |
齐修 |
宣明 |
咸整 |
|
侯 |
温和 |
炎暑 |
溽蒸 |
清切 |
凝肃 |
|
畏 |
清 |
寒 |
风 |
热 |
湿 |
|
德 |
和 |
显 |
濡 |
清 |
寒 |
|
政 |
散 发散 |
明 明曜 |
谧 安静 |
劲 劲肃 |
静 流源 |
|
令 |
宣发 风 |
郁蒸 热 |
云雨 湿 |
雾露 燥 |
寒 寒 |
|
变 |
摧拉 |
炎烁 |
动注 |
肃杀 |
凝冽 |
|
眚 |
陨 |
燔火满 |
淫溃 |
苍落 |
冰雹 |
|
平气之纪 |
敷和 |
升明 |
备化 |
审平 |
静顺 |
|
不及之纪 |
委和 |
伏明 |
卑监 |
从革 |
涸流 |
|
太过之纪 |
发生 |
赫曦 |
敦阜 |
坚成 |
流衍 |
《黄帝内经》脏腑五行对应表
五脏 |
肝 |
心 |
脾 |
肺 |
肾 |
五脏之官 |
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|
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|
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|
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|
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|
五腑 |
胆 |
小肠 |
胃 |
大肠 |
膀胱 |
五腑之官 |
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|
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|
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|
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|
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|
三焦 心包络 |
三焦者,决渎之官 ,水道出焉。 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乐出焉。(膻中=心包络) |
||||
脏象 |
肝 |
心 |
脾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 |
肺 |
肾 |
罢极之本 魄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|
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|
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|
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|
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|
|
凡十一脏,取决于胆也。 |
|||||
五脏生成 |
肝之合筋也 |
心之合脉也 |
脾之合肉也 |
肺之合皮也 |
肾之合骨也 |
五脏所主 五充(体) |
筋 |
脉 |
肉 |
皮 |
骨、髓 |
五华 |
爪 |
面 |
唇四白 |
毛 |
发 |
五窍 |
目 |
舌 |
口 |
鼻 |
耳 |
五脏化液 |
泪 |
汗 |
涎 |
涕 |
唾 |
五脏所藏 |
魂 肝藏血 血舍魂 |
神 心藏脉 脉舍神 |
意 脾藏营 营舍意 |
魄 肺藏气 气舍魂 |
志 肾藏精 精舍志 |
五志 |
怒 |
喜 |
思 |
忧、悲 |
恐、惊 |
关节分布 |
两腋 |
两肘 |
两髀(髋) |
两肘 |
两腘 |
脏热分布 |
左颊红 |
颜面全部红 |
鼻红 |
右颊红 |
两颧红 |
舌分布 |
舌两旁(肝胆) |
舌尖 |
舌中心(肺胃) |
舌中心(肺胃) |
舌根 |
气血筋脉注入处 |
诸筋者皆属于节 |
诸脉者皆属于目 |
|
诸气者皆属于肺 |
诸髓者皆属于脑 |
五精所并 |
精气并于肝则忧 |
精气并于心则喜 |
精气并于脾则畏 |
精气并于肺则悲 |
精气并于肾则恐 |
精气注入 |
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。精之窠为眼,骨之精为瞳子,筋之精为黑眼,血之精为络,其窠气之精为白眼,肌肉之精为约束,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,上属于脑,后出于项中。 |
||||
肝 |
心 |
脾 |
肺 |
肾 |
|
黑眼 |
络 |
约束 |
白眼 |
瞳子 |
|
风轮 |
血轮 |
肉轮 |
气轮 |
水轮 |
|
角膜、黑睛 |
眼角的血络 |
眼睑、眼皮 |
巩膜、白睛 |
瞳孔 |
五脏 |
肝 |
心 |
脾 |
肺 |
肾 |
藏 舍 虚
实 |
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
实则怒
|
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
实则笑不休 |
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、五脏不安 实则腹胀,经溲不利 |
肺藏气 气舍魂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、少气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|
肾藏精 精舍志 肾气虚则厥
实则胀 |
五气所病 |
在肝为语 |
在心为噫 |
在脾为吞 |
在肺为咳 |
在肾为欠为嚏 |
五精所并 |
精气并于肝则忧 |
精气并于心则喜 |
精气并于脾则畏 |
精气并于肺则悲 |
精气并于肾则恐 |
五脏所恶 |
肝恶风 |
心恶热 |
脾恶湿 |
肺恶寒 |
肾恶燥 |
病发 |
惊骇 |
病在五脏 |
病在舌本 |
病在背 |
病在溪 |
伤 |
怒伤肝 |
喜伤心 |
思伤脾 |
忧伤肺 |
恐伤肾 |
五病所发 |
阳病发于冬 |
阳病发于血 |
阴病发于肉 |
阴病发于夏 |
阴病发于骨 |
五劳所伤 |
久行伤筋 |
久视伤血 |
久坐伤肉 |
久卧伤气 |
久立伤骨 |
五脏之脉 |
弦 |
钩 |
代(缓) |
毛 |
营、石 |
五邪所见 |
春得秋脉 (肝旺于春,其脉应弦。春不见弦脉,而建毛脉,为肺克肝之象。) |
夏得冬脉 (心旺于夏,其脉应钩。夏不见钩脉,而见石脉,为肾克心之象。) |
长夏得春脉 (脾旺于长夏,其脉应缓。长夏不见缓脉,而见弦脉,为肝克脾之象。) |
秋得夏脉 (肺旺于秋,其脉应毛。秋不见毛脉,而见钩脉,为心克肺之象。) |
冬得长夏脉 (肾旺于冬,其脉应石。冬不见石脉,而见缓脉,为脾克肾之象。) |
五邪所乱 |
邪入于阳则狂,邪入于阴则痹,搏阳则为巅疾,搏阴则为瘖,阳入之阴则静,阴出之阳则怒,是谓五乱。 |
五色 |
青 |
赤 |
黄 |
白 |
黑 |
五色之见死 |
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|
色见赤如衃血者死 |
色见黄如枳实者死 |
色见白如枯骨者死 |
色见黑如炲者死 |
五色之见生 |
青如翠羽者生 |
赤如鸡冠者生 |
黄如蟹腹者生 |
白如豕膏者生 |
黑如乌羽者生 |
五藏所生之外荣 |
生于肝,如以缟裹绀 |
生于心,如以缟裹朱 |
生于脾,如以缟裹栝楼实 |
生于肺,如以缟裹红 |
生于肾,如以缟裹紫 |
色味当五脏 |
青当肝 酸 青当筋 |
赤当心 苦 赤当脉 |
黄当脾 甘 黄当肉 |
白当肺 辛 白当皮 |
黑当肾 咸 黑当骨 |
生死面相 |
凡相五色,面黄目青、面黄目赤、面黄目白、面黄目黑,皆不死也。面青目赤、面赤目白、面黑目白、面赤目青,皆死也。 |
五味 |
酸 |
苦 |
甘 |
辛 |
咸 |
五味所入 |
酸入肝 |
苦入心 |
甘入脾 |
辛入肺 |
咸入肾 |
五味所合 |
肝欲酸 |
心欲苦 |
脾欲甘 |
肺欲辛 |
肾欲咸 |
五味所走 |
酸走筋
多食之,令人癃 |
咸走血
多食之,令人渴 |
甘走肉
多食之,令人悗心 |
辛走气
多食之,令人洞心 |
苦走骨
多食之,令人变呕 |
五味所禁 |
酸走筋,筋病无多食酸 |
咸走血,血病无多食咸 |
甘走肉,肉病无多食甘 |
辛走气,气病无多食辛 |
苦走骨,骨病无多食苦 |
五禁 |
肝病禁辛 |
心病禁咸 |
脾病禁酸 |
肺病禁苦 |
肾病禁甘 |
五味所伤 |
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|
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|
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 |
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|
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|
五宜 |
肝色青,宜食甘 |
心色赤,宜食酸 |
脾色黄,宜食咸 |
肺色白,宜食苦 |
肾色黑,宜食辛 |
五病宜食 |
肝病者宜食 梗米饭、牛肉、枣、葵 |
心病者宜食 麻、犬肉、李、韭 |
脾病者宜食 大豆、猪肉、栗、藿 |
肺病者宜食 麦、羊肉、杏、薤 |
肾病者宜食 黄黍、鸡肉、桃、葱 |
五脏所苦 |
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 |
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 |
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 |
肺苦气上逆,急食苦以泻之 |
肾苦燥,急食辛以润之 |
五脏所欲 |
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 |
心欲软,急食咸以软之 |
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 |
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 |
肾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 |
补 |
用辛补之 |
用咸补之 |
用甘补之 |
用酸补之 |
用苦补之 |
泻 |
酸泻之 |
甘泻之 |
苦泻之 |
辛泻之 |
咸泻之 |
2